02
2011
01

夜半困惑

被书影响,夜不能寐。

不太成熟的小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岗位划分往往一人兼做多个模块,心力交瘁也做不细;大的公司HR模块分得极细,大家铁路警察各管一摊井水不犯河水,这是另一个极端。甚至有的尾大不掉的集团公司直接把培训从HR独立出来,显得财大气粗,如此这般TRAINER牛逼轰轰更不会去跟HR需求对接了。懂培训的不通HR,懂HR的不通培训。在我看来,通不了的就是两边都不懂,都跟屁一样虚无。

就跟谈恋爱一样,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另一半有自己理想的标准:形象,性格,能力等方面。如果现实人与理想标准差距太大,断不能饥不择食;如果各方面都匹配,只是某一点略有不足但尚可改造,不妨因陋就简下;如果现实人某一方面严重缺陷,而这一点恰恰是成熟人极其在乎的,则决不能降低标准。这都是原则问题。只有幼齿的人才会不建立标准,在虚无的情绪中丧失判断力和价值选择迷失。

可见标准之重要。同理,HR建立自己的用人标准太关键了。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规划人才任职资格(包括学历要求、培训经历、经验要求、能力要求、性格适配性)。今天单说能力要求,术语叫胜任能力素质,单这里面的学问简直如桃花潭水深千尺。

胜任能力素质模型用途有四:招聘遴选的参照依据;培训需求之所在;绩效考评标准来源;人才继任之砝码。可请问,有几家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胜任能力素质模型的?建立模型有范式,需要第三方独立进行,那个流程是很磨人的。既为模型,其效度就要相对稳定,飞速成长中的公司每天都在经历变化,会极大的影响模型的使用。何况使用起来,牵一发而动全身,现代职场人的智慧连微机都不如,加上惰性都强,于是再美丽的胜任能力素质模型,都以死糗告终。

我想破脑壳,得出了一个结论:胜任能力素质模型该与公司职级规划挂钩,恰是公司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的考虑:管理/技术Y字通道设计。如果模型有,通道也似乎有,但二者匹配不起来,那是有问题的。我一直以为胜任能力素质模型是针对每个岗位而言的,可见先前之不通。模型里面的结构组成(通用能力+专业能力+核心能力)和能力分级(1~4级),方法大同小异,但是决不能拿局部代替整体。本土民营企业,因老板风格迥异,组织文化已然烙上了强烈的个性化印记,如果在能力结构上再有偏颇,比方说拿核心能力(企业价值观)作为能力模型的全部,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忽略不计,势必让员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大为削弱,此种文化孕育出来的所谓人才,会对其所寄生的组织形成强烈的依赖性,从长远的角度看,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,久而久之,则丧失市场竞争力。不是职业经理人,则是老板的狗。绝非危言耸听。

执行层面的人通常只管按部就班的按照上级的指示来,极少去质疑指示本身的真伪。拿一把有走火危险的枪固然可以暂时命中靶心,迟早有一天会搞定自己。不妨停下来检修一下我们的工具。理念有偏差的时候,方法论就高明不到哪里去。

至于能力模型如何与绩效系统对接,如何与目标选才对接,如何与人才梯队对接,如何与培训资源对接,都是我面临的课题,就像愚公一样,大山压顶,人都叫我搬家,我说这山是可以移开的,我死了有我的儿子,儿子死了有我的孙子,子子孙孙无穷尽也。

 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